返回列表 發帖

太宗(景泰)朝史

黃名帝國君主立憲政府
歷史文化部文獻編修

歷朝正史-太宗(景泰)朝

一.前言

  世界正在轉,歷史正在變,不論任何人的地位是何等渺小,歷史仍然是由每一人每一點滴的回憶所創造出來。歷史就是要讓我們觀測前人的錯失,歷今世而免流弊,即所謂勿重蹈覆轍也。

  持續混亂的黃統六年(2000年),兵變亂事令到黃統朝告一段落,陰影伸延到景泰元年才完全結束。但這並非表示著黑暗的政局經已平息,去到景泰朝反是變本加厲,黑暗混亂的朝廷僅僅維持一年就沒落。歸根究底,是統治者過於縱容德妃的霸道,變成姑息養奸,瓦解景泰一朝。


二.歷史大事

1.兩府相爭

  雖然當時仍是黃統朝,但大權已落入自封為軍政司的李錦昌身上,即是太宗皇帝。德妃是協助他謀得大位的功臣,漸漸她變得肆無忌憚地向軍政司苛求,甚至企圖要牽制軍部。黃統六年九月廿六日(2000年10月23日),理事府正式成立。李錦昌在無形的壓力下委任德妃為理事府的總理,統轄有關新帝登基及統一國家軍事事務的中央部門,直接架空了當時接管帝位的內務府。同時,李錦昌深知劉繼圖掌有帝位廢立的大權,變相是他登基的絆腳石。於是在理事府成立當日(2000年10月23日),李錦昌以軍政司身份引用黃名律,發出緊急令解散黃名人民帝國政府,成立「黃名北臨時政府」。內務府總管劉繼圖隨即拒絕承認黃名北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宣稱黃名人民帝國政府仍然是黃統朝的合法政權,令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黃統六年九月廿九日(2000年10月26日),德妃委派中央府國立大臣徐南光代表斡旋。徐國立向黃名人民政府提出招安及議和,並承諾保留本有的內務府。而當時黃名人民帝國的臣民陸續不聽命於內務府,劉繼圖為了保位,最終達應議和。五日後(2000年10月31日),內務府歸順黃名北臨時政府,國家終於統一。


2.保衛外政理事府

  理事府成立後的第二日(2000年10月24日),德妃為了能夠讓自己行使得權力得以順暢,藉詞認為黃名律不合時宜,要廢舊立新。當時中央府已提出抗議,但德妃仍未有加以理會,動用了廢律機制,簽紙廢除。黃名人民帝國方面(內務府接掌)亦不滿理事府做法,向黃名北臨時政府交涉,並繼續承認黃名律的法律地位,但李錦昌生怕失去德妃的勢力支持,只好默許廢除。

  黃統六年五月(2000年6月),李錦昌接納和親王李國棟建議,率先舉辦網上業務,並於網上稱帝,成為黃名人民帝國第二任皇帝。由於當時朝廷並未同意網上業務的發展,故一律不承認李錦昌為皇帝。因為分歧甚大,李錦昌最後宣佈「分野」。所謂「分野」,即將朝廷一分為二,網上虛擬政府稱為內政朝,而由黃統朝傳下的朝廷就稱作外政朝。從此,黃名政府就出現兩個朝廷。至景泰元年晚期,內政朝更成為黃名政府的主導朝廷。

  黃統六年九月廿二日(2000年10月19日),德妃強行把網上業務關閉,統一了朝廷的運作,並一度控制黃名的政權。李錦昌因要處理招安事務拒向無暇阻撓理事府,引致外政朝的軍權落在德妃手上。至後來發生「挾帝事件」,太宗帝才注意德妃的勢力已經擴張。


3.外政朝分裂

  黃統六年十月初五(2000年10月31日),德妃派理事府人員強行接管兵部,並挾持李錦昌及部分軍官。當天朝會由德妃主政,劉公公帶同內務府人員離場。中央府及後宮部的宋貴人再三請德妃放回李錦昌。德妃當面拒絕,並試圖動用軍部人員接管中央府。但當她命令軍長萬國接收中央府時遭到抗命,萬國更提出「不放人,不接收」的條件,結果德妃要放回軍政司。黃統六年十月初六(2000年11月1日)李錦昌在軍部人員擁護下正式登基,年號景泰,是為太宗。同日宣佈十月初七起改元景泰元年,(後因年份計算上有問題,歷史文化部定辛巳年正月初一才為景泰元年)。太宗地並下旨將國號易名「黃名帝國君主政府」,取締黃名北臨時政府,景泰朝在這時正式開始。不過後來發現,黃名北臨時政府這個國號被外政朝繼續使用,本來表面上已消失的政府,實際上仍有運作,至晚秋政變前才結束。

  黃統六年十一月(2000年12月),太宗帝宣佈恢復政治化計劃,並擴大至成為反香港政府的政策。但因難度太高,加上臣民反對,這政策最終都沒有實施,後更被旻宗帝取消。

  由於外政朝已被德妃操縱,太宗帝未能成功挽回傳統朝廷的聲威,最終決定另起爐灶,與德妃對衡。黃統六年十一月(2000年12月),外政中正朝成立,正式與德妃的外政傳統朝對抗。但中正朝的人不願合作,加上新人的力量有限,未能壓止到德妃在外政朝的勢力,結果在景泰元年三月(2001年3月)倒台。太宗為留中正朝的人才,於是將源於中央府的夜提燈部重開,在景泰元年三月(2001年3月)恢復辦公,成為高度機密最多的部門,後至晚秋政變時被龍親王部統一。

4.發行鈔票

  景泰元年三月初一(2001年3月25日),政府首次發行鈔票。由於當時內外政朝交替,加上理事府屬黃名北臨時政府,而命令卻由冥冪府發出,令到紀年上有嚴重分歧,甚至爭拗,最後戶部決定使用「黃統七年」代替。


5.內政朝再起

  景泰元年四月(2001年5月),網上業務重開,並轉至現時本都作為新基地,實行軍政統治。太宗下令將政府移到內政朝辦公,一切以內政朝作準,直接打擊德妃的外政朝。然而內政朝廷全落於親王手中,使到德妃無法再侵蝕政權,勢力逐漸萎縮直接打擊德妃的外政朝。太宗又恐怕宮闈亂政,於是訂下了文官及後宮不得干政的新規矩,並實行言論封鎖,進一步加強專制統治。


6.內冥冪制

  內冪及冥冪府早於黃名北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就出現,至景泰元年四月十七日(2001年5月9日),太宗才正式頒布內政朝及外政朝共同進行政制改革,稱為「內冥冪制」。由於中央府被理事府監管,未能加入改革行列,故得以保留,至於內務府則因在政權交接時的衝突而被封殺,易名冥冪府,純粹作為皇室事務機構。而外政朝中樞部門仍為理事府,對下是內冪府,由中央府大臣負責。但內政朝則以六部作為中樞機構,至八月(2001年7月)才以內冪府作為中央機構。


7.理事府失勢及軍政統治

  自從內政朝恢復以後,外政傳統朝的地位迅速下降。理事府為了外政朝能繼續運作,於是推行合工政策,以保障該府仍能操縱內冪府。景泰元年四月廿九日(2001年5月21日),德妃宣佈理事府總部搬至虛擬政府內。但此舉之後,理事府就喪失對內冪府的控制權,因而令後來的龍親王代替了理事府的職能。不久,內政朝的理事府解散,時為景泰元年五月(2001年6月),但外政朝的理事府時有運作。

  內政朝主導之後,太宗實行內冥冪府制,同時倡導親王軍主政,加上下詔文官不得議政,令黃名帝國成為軍政獨裁狀態。另外,太宗為了鞏固政權,大肆發展外姓皇室作屏藩之用。他又下令擔任龍親王的臣民必須姓李,以延續李氏的執政主導權。

  景泰元年七月(2001年8月),和親王重新升為西龍親王,並再次設立西龍親王府。不久,嘉親王亦加入,令黃名帝國軍政時代得以鞏固。同月,德妃掌得內政朝內冪府權,將龍親王部併入內冪府。西龍親王府對此大為不滿,多次向太宗申訴,但無果。於是西龍親王府向朝廷人員傳播德妃的醜聞,讓她無法得到人心。八月(9月),德妃挾持太宗,並以平德衵敬帝身份招攬黃名人民。結果,太宗授權予西龍親王府推翻德妃,進行了強烈鬥爭。太宗以為有救,誰知西龍親王策劃謀反。


8.晚秋政變

  翻查舊記錄,晚秋政變風波並非在景泰元年八月(2001年9月)才開始,該是由景泰元年正月(2001年2月)說起。自德妃失勢而收斂起來後,西龍親王已對太宗帝的施政十分不滿,除推行二次政治化計劃徹底失敗外,還縱容德妃胡作妄為。於是,西龍親王在正月初十(2月2日)另立「太康」新帝。換言之,黃名帝國當時應該出現了兩位皇帝。不過西龍親王並未有發動任何政變,亦沒有公開有關太康皇帝的資料。因此太宗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西龍親王事二主,所以只認為是德妃散播謠言離間君臣。

  直至景泰元年八月(2001年9月),西龍親王第一次發動攻勢。他利用軍權逼令景泰簽發「廢理事府條約」 令政府內冪府停止一切運作,改由龍親王部辦理。德妃亦發動攻勢,封殺冥冪府,掌管皇室大權。景泰元年九月(2001年10月),西龍親王宣佈解散政府,組織黃名南臨時政府,立郭尚希為帝,宣佈太宗政令無效,逼使太宗投降。景泰元年九月初五日(2001年10月21日),太宗自行簽發退位書,承認旻宗皇帝。景泰朝軍政時代就此結束,長達四個月的鬥爭亦隨之而去。
  

三.總結

  景泰朝是眾朝中最短的。在位的太宗不但沒有處理內憂,設立多個朝廷令到內憂的問題加深。先後有外政朝傳統朝,外政中正朝及內政朝的出現,致使政令混亂,臣民無所適從。太宗就是為了擺脫德妃的控制而創出無數的理念,但他的理念只是重蹈了黃統朝的覆轍,政治化計劃的政策,妙想天開,軍政統治,黑暗專制,終惹起民變,導致景泰皇朝速亡。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去探討景泰朝的得失:

政局混亂:太宗為確保自己的政權免被德妃侵蝕,於是建立外政中正朝,後更建立網上的內政朝,加上景泰登基後並沒有取消黃名北臨時政府,變相一個部門分成十多個分部在不同朝廷出現。致使臣民未能適應景泰朝的政策,而且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部分更成為臣民弄權亂政的機會,最終令到景泰朝崩潰。

推行過急:太宗理想甚多,故每想到新政策便推行,引致朝令夕改。加上軍權,行政權及皇室權力分得太開,各部門既互不統屬,太宗又未能全權掌握,當其中一部分出現毛病的時候,君主就無平息止。結果造成了晚秋政變這些大型亂事,使景泰朝速亡。

剛愎自用:太宗推行政策,多數不相信大臣的意見,可能這跟太宗是軍人出身有關。尤其文官的意見,更是充耳不聞。因此令執行政令的文官過少,軍人架構變得擁踵,使到軍人地位過高,威脅皇權。

貨幣制度崩潰:景泰政府所推行的貨幣政策,發行鈔票,原意是壓榨臣民錢財。經臣民不支持後,太宗將換票改為派票,形成派餉及收餉的制度。可惜發行的鈔票的款式過多,先有民票,後設官票,之後再有平民票,然後又推出糧票,離島票等等,最終使人民放棄使用鈔票,直接拉倒景泰朝的貨幣制度。

不思進取:太宗帝為使人民認為自己比太祖帝做得更好,於是深化了黃統朝的行政政策。如黃統朝推行政治化計劃,實行軍人主政,令政府紀律更好。而太宗則深化這個制度,除了行軍政統治,更擴大至推翻香港。且黃統朝敗於軍人主政,但太宗不思進取,仍重用軍人,輕視文官,最終出現謀朝篡位的事件。

階級分明:景泰朝因屬於軍政時代,親王主導的軍人地位最高,而太宗下旨禁止女性及文官議政,造成階級歧視。而文官只做執行,造成地位低落,令國家政風因循。

促成民主政治:景泰朝的極權統治過分壓迫臣民,令部分文職臣民起來支持政變。旻宗登位後,深知鐵腕政權只會造成流血衝突,故實行以民為本的政治方針,令其後太康朝踏入盛世。

  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景泰朝雖然混亂,但太宗的確能做到統一黃統朝的各個黨派。可惜他的統治期間因為不信任臣子,縱容佞臣妄為,結果形成新的黨爭。為了逃避德妃亂政,更運用了一種自我毀滅的方法,建立多個朝廷,不但加重朝廷負擔,更令到臣民無法適應。最愚蠢的,就是文官不得議政的旨令,終無法培訓新人才,令朝廷人才凋零,重蹈黃統朝覆轍。不過,如果沒有景泰朝,國家亦不會有民主自由。

太宗(景泰朝)(完)
寧辰乙酉元年八月初一初版
寧辰乙酉元年八月廿一日第二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