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黃名周報(第6年第1號)

公曆2009年2月20日    黃名周報   農曆延興已丑二年正月廿六日 
觀音開庫                     
--------------------------------------
【新聞版】                  第6年第1號

華盟盟主選舉落空 理事國紛退出競選
大秦帝國臨危受命 聯盟未來存在變數
內閣將提新聯盟案 希望改變各國思維

  大清帝國在華夏聯盟盟主的任期在本月十四日(2月8日)屆滿,華盟就有關的議題進行討論及公投。原計劃由理事國參與競選盟主的工作,但多國隨即表態退出放棄。後於十八日(2月12日)由大秦帝國臨危受命成為新盟主,但解體的輿論已逐步興起,對於華夏聯盟的未來存在著不穩定的變數。

〔綜合報導〕由於大清已出選一屆,因應公平原則,本屆並未有要求連任。而各理事國家包括龍鳳天國、大清國、大唐一統及大匽帝國紛表態退出參選。對於各理事國退出的理由,多以國內大亂或內部事務繁重而拒絕參選,令到成員國大秦帝國承擔起盟主責任,成為了新一代的盟主。外界輿論對於大秦帝國成為新盟主,擔憂對華夏聯盟的未來存在不穩定的變數。當中最新一期《四海報章》內,有時事評論員已提出「解散」的問題,表示華夏聯盟得不到自居大國的理事們的支持,就如同注定該盟的死亡。

反映華盟的危機
  多國表態不參選,可能跟華盟的權力限制有所關連。自2008年8月建立以來,多國對於華盟的重視程度只屬於泛泛之交,甚至乎對於國際事務的觀念亦都非常之薄弱,令華盟這個國際中介人身份徹底的失敗,成為了大清帝國內的其中一個辦公室。外界揣測,華盟在這次事件上受到嚴重的打擊,不排除聯盟整體已步入死亡的前哨。

內閣月內提交聯盟法案
  另一方面,內閣將會在本月內提交《聯盟概念法案》,以進行一個發展長達一年的計劃。計劃內容大致和現在聯盟概念不相伯仲,但性質卻注重於實用性及持久性的範疇。內閣對於聯盟的概念提出六大項目,包括:「參與工作的原意及概念」、「職務分配與論壇所得」、「紀律及刑務概念」、「聯盟平台可發展導向」、「資訊及保安通報」及「知識產權及帖務運作」。計劃書預計會在本月底前先向我朝公眾咨詢。就有關法案的推展是否與華盟爭一日之長短,內閣首相敬親王回覆表示,原則上華盟的角色是可以由其他模式的聯盟所取代,而華盟的發展方向亦可以透過即將派台的概念計劃書融合和調整。內閣在整理好有關的法案後,進一步與華盟新盟主代表進行協商。假如情況不許可的,黃名帝國不排除將有關計劃收歸旗下進行。



皇帝獨尊人事大變 商區推行成半天吊
內憂外患情況加劇 輿論大評政治操作
大匽帝國進退未諳 人才流失元氣大傷


  大匽帝國最近突然出現大規模的人事變動,多個開國元老提交辭呈。加上商區的問題遲遲未決,主導的執行官員亦求去成商,令政府的運作受到影響,多項建設是進是退存著未知之數。有輿論表示大匽帝國的問題主要出於皇帝剛愎自用,令到元老大臣不滿而求去,亦有指是君主明齊大玩政治把戲而將大匽帝國的未來推向死亡。

〔綜合報導〕自新曆2月初開始,大匽帝國的人事變動的情況增加,毛利景元、伍子胥、豐臣定隆、令狐沁、安室小平、袁顯、北辰若曦先後請辭,有部分更是開國元老級人馬,引起外界猜疑大匽帝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分裂。同時,由驅牛翁為首的商區,自上月至今仍未見有任何成效,同時更出現官員求去從商的現象。本報曾邀請非帝制論壇的壇主及會員到大匽帝國一趟,不若而同均表示單憑外表完全了解不到商區能為論壇的人流可帶來新發展的地方,亦都指出大匽帝國內的資料素質及主題均不能配合他們提出「文史」的招徠。

  有輿論批評大匽帝國君主明齊皇帝過於剛愎自用,在各項事務上未有得到大臣的共識便執意推行,加上有求去官員批評新人入仕即得高位的做法,完全侮辱了元老的尊嚴。另有指明齊皇帝推出多項改革實為大玩政治把戲,漫無目的地令大臣們無所適從,進一步使到臣民死心,引發大匽帝國崩潰。雖然大匽帝國已表示國內形勢險峻,但仍未影響到國家的根基,不過因為國內過於封閉,新臣民進去後有可能要吃一番苦頭。

公曆2009年2月20日    黃名周報   農曆延興已丑二年正月廿六日 
觀音開庫                     
--------------------------------------

【新聞版】                      頁2

大唐華文會皆空談 無一成員國願參與
華夏聯盟領導無方 發展之路無門可達
聯盟危機一再加深 解散可能未必排除

  華夏聯盟在新春期間舉辦的華文會未有任何國家的參與,就連籌備及協辦的大唐一統論壇對活動的過程稍有微言。有國家對事件冷眼旁觀,亦有國家因為假期而無法派人參選,導致活動不能夠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在籌備工作及時間點上的掌握亦成為了是次活動不順利的因素,導致盟主國及協辦國顏面盡失,正暗示著華盟的威信及地位已響起警號,解散的危機逐步逼近。

〔本報訊〕華夏聯盟(以下簡稱華盟)一直以來以「為促進華盟成員交流」的姿態聯合各國,但於外交上的政策進展存在著不明朗因素,行政內部不具透明度亦為人詬病。自和平邦聯的競爭令到這個千瘡百孔的聯盟有欲重振雄風,於是特意舉辦了華文會這個文化歷史活動,可是情況並不如人意。

華盟就在新春前後,成員國「大唐一統論壇」協辦了首次的「華夏文化運動會」(華文會)。是次的宣傳行動可謂盛況空前,但經過數日以來的活動參與,本報驚現「華文會」幾乎鴉雀無聲。在場參與的大多都是盟主大清帝國的官員,其他國家及民間的參與度少之又少,情況甚為難堪。

  本報就這次盛事訪問了大匽帝國的君主明齊。他表示,大匽雖然身屬華盟一員,但因太多建設需於國內辦理,無法派出官員參與活動。明齊又指華文會這項的策劃,確實有加強華盟各國之間的互信。至於關於大匽為爭奪申辦華文會時,不獲成員國信任而失敗則表示;他們其實並無心去申請,並重伸因國內建設太多,辦理需時,根本無法派員參與其中。他一直希望大唐申請成功,並表示日後若有機會,大匽必定會積極參與和申請。

  我朝方面,因為時值國家假期,加上收到通知的時間過於倉促,故此只派出外相太輝王出席開幕禮。對此,首相建議華盟在舉辦活動時,要加入各國的其他因素,以及時間點及主題方面有更完善的配合。

  活動過後,華盟的威信及地位的危機再一次受到考驗。其《華盟約章》中幾乎只在維護盟主國權益,對華盟成員國卻一直未有積極的協調,所謂的援助計劃並沒有為到成員國解決問題。反映出其內部力不從心,可謂一個外表甚美,實制上是形同虛設的「空殼」。




三上三落國際笑話 小時之內存廢數回
復興之路遙遙無期 臣民回巢鞭長莫及
北明政府再有更替 中華帝國新名示人

  北明政府在本月初恢復運作不久,馬上又傳出更替國號的消息。短短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之內三度更改國體,不但成為了國際笑話,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大臣存廢一小時的連場好戲。多國就著北明政府的事件議論紛紛,亦成為了華夏聯盟新盟主大秦帝國的一道高難度考驗。

〔綜合報導〕北明政府自從正統及和平邦聯事件等影響下關站整整一個多月,終在正月初九(2月3日)以「大明民國」的國號恢復運作,由前和平邦聯議長洛伊出任首位總統。大明民國曾經發下警告書予大清帝國,但不得要領,在國際事務上亦未有任何的影響力及注意力,形勢孤立的國度更顯寂寞。正月廿五日(2月19日),大明民國突然消失,改以恢復大明帝國示人。總統恢復君主的身份,重用「弘治」年號,並任用宇文神顯為外交大臣及委任安平職務。不過,安平在短短一小時內一共收到三次存廢的聖旨。第一次在亥時時份,被任命;到廿六日子時初因未上朝被廢,但朝廷又在子時中再度恢復安平的任命,刷新了在任最短的官員的紀錄。直到今日為止,北明政府再度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君主改名「袁世凱」,年號「洪憲」,以新形象示人。

  多國對於事件均議論一番,形容是次大明政府的三上三落不但是一場小丑戲,更成為了國際輿論的大笑話。由於各國人民對於大明帝國的歷屆領導人不為討好,故此中華帝國的存在,亦不會對該國心存希望。在大明帝國的舊臣民方面,至今仍未收到任何最新的指令要求回國,亦有國民對於中華帝國的出現已採取死心的態度。中華帝國不論在人才或國情上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黃名不改變立場
  我朝內閣對於中華帝國的成立不感意外,但原有對大明民國的政治立場,將會過度至中華帝國繼續生效。首相敬親王表示,內閣不論對大明帝國、大明民國或後來的中華帝國的立場,一貫以領導人不變的情況下而維持,除非現有的中華帝國的領導人已非原有人士,否則拒和拒交拒戰的態度會依舊存在。最近亦傳出我朝的公共報業局傳訊總監源希有可能已回歸中華帝國之事,敬親王回應時指,暫時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源希已歸中華帝國協助。若果他確有回國出任職務,必須向我朝申報即可。根據最新的內閣對大明民國的制誥列明,我朝不反對臣民到大明民國擔任官職,但必須向內閣申報便可。至於會否因為臣民擁有大明民國官職而被歧視或隔離,現暫未有相關的措施,國內亦未有出現相關的情況。內閣及本報會繼續留意中華帝國的情況,將第一手消息向大家報導。

TOP

公曆2009年2月20日    黃名周報   農曆延興已丑二年正月廿六日 
觀音開庫                     
--------------------------------------
【社 評】                      頁3

現時虛擬國家之間的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定義普遍為向敵對之國家進行不人道及違反道德之顛覆及諜報活動。因網絡上流動性太高,導致國家內部誤用間諜、或將忠臣誤以為間諜等事件層出不窮。恐怖主義通常都從收取情報等開始衍生出來,再變化為間諜活動,顛覆政權、刻意進行黨爭等高級而明確的恐怖活動。從黃名帝國所製造的國際白色恐怖可見,虛擬國家之間恐怖主義主宰國家命運的現實的矛盾已被進一步揭示出來。

  各國於恐怖主義的氛圍之下,因而設立特務及情報機關,如:大清軍機處、大秦中尉府、黃名中情署等;各國設立此等機關,其實並不代表各國對外間不信任的態度,乃因為所有國民的高度流動性及分身問題等都令到各國造成恐慌,一方面需要龐大的人手,另一方面又生怕諜報的情況加劇,從而產生互不信任的惡果。各國情報機關即使以同盟之身份,都只作內部或私底下的情報交易,完全不會向華夏聯盟此等之國際組織作出任何危險性通報,變相而言,華盟團結的力量實際上只是一種橡皮圖章。各國可從交換情報上,加強互相合作與信任,透過華盟組織互相提供情報,共同保衛國家安全、團結各國力量,何樂而不為?

TOP

公曆2009年2月20日    黃名周報   農曆延興已丑二年正月廿六日 
觀音開庫                     
--------------------------------------
【專 欄】                      頁4

龍騰虎步  筆者:明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

  大匽帝國在短時間之內有多位重臣離職,引發起帝制論壇的信心危機。其實在大匽離職潮發生之前,該國在參與國際事務上均得不到支持,甚至各國對其信任程度是微乎其微。雖然自許承接大青帝國的華盟紀律理事席位,但首當其衝的是大匽對華盟工作的態度和實際的處事作風都未能反映他們的真正實力,反之「生人霸死地」,彷彿教人討債一樣,強要人人重視她。

  我們一向清楚大匽帝國實行鎖國是因為國內基建及人手不足等範疇所左右,但他們一方面著墨於內政的發展,另一方面卻堅持不肯放下華盟理事的席位,讓外界覺得這個國家的施政方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不但暴露了他們對外擴張的野心,同時壓抑著有實力的成員國抬頭。自抄襲大清制度開始至宇文神顯事件等,大匽領導層處處都以過河拆橋的手法掩人耳目,而從未有權衡過國內臣民他們的權益會因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差勁而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沒有保障的情況,國民的態度只好求去,觸發離職熱,作為專制的領導人是責無旁貸的。

  其實,種種事故的接二連三,均與大匽本有的制度無關,一切都敗在人事在運用職權出現嚴重的衝突。他們並未有衡量到君主的智慧及承擔能力均不符合復古制度的推行。甚至乎,「舊帶新」的人事關係不存在之餘,更有官員以元老身份和新高官較量而選擇離職,完全是對大匽的未來作出了不負責任的決定。加上商區的制度在外人的眼中完全不明白,猶如一件垃圾正在太空之中漂浮。只能說得動聽一句,是一件「太空垃圾」,比地面垃圾可能高水平一點,因為曾經這些垃圾是科技產品而來。試問一個完全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制度,為什麼會有國家視之為救國恩物呢?

  最大的危情,不單止只有大匽帝國,關乎到華盟各國擁有帝制的論壇之中。因為大匽帝國作了個反面教材,心存希望的成員經過大匽如此粗暴的態度後,對帝制論壇的參與會造成陰影。不論這個國家是不是大匽,只要華盟各國任何的成員國,過於政治手段來壓榨成員,忽略論壇部分主題定向及帖文素質的發展,會令到會員身心疲憊之餘,更有可能觸發杯葛帝制論壇的行動。各國在抱怨新成員加入帝制論壇越來越少,試問我們引以自豪的產物又有否想過他們確實有問題呢?

  因此,我在這裡呼籲各國,帝制只是傳統的東西,並不能夠以此作為論壇主線的發展,否則只會惹來像大匽一樣過於政治化。同時,我在此提出八大「不」主義,希望大家作一個參考:

  一.不浮誇:要因地制宜,不可以不了解國內可掌握的形勢而強行推出新政,令臣民無所適從。即使政策是有問題,亦不可以「打腫臉充胖子」,一定要實事求是。
  二.不逃避:下屬犯錯,上司同樣有錯,不可以只將錯推卸於下屬身上。
  三.不退縮:任何計劃的提出都是正面,理應好好支援,並且多作深入的探討,而不應該未了解便先拒絕。
  四.不盲目:沒有一個帝制論壇是居功至偉,大家應持各自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尚任何一國國內的制度。
  五.不從屬:成為藩屬亦不見得有可為,反而受盡制肘都得不到一席文章,因此沒有必要推廣這種從屬風氣。
  六.不自滿:少少成功,不能沾沾自喜,應繼往開來,而不是故步自封。
  七.不修飾:官員與官員之間理應打開天窗說亮話,大家都清楚國內的底蘊,官腔只是對外人用的。
  八.不閉塞:作為領導者,思想絕不可以閉塞。論壇不是唱獨腳戲,而是共同面對的。要當皇帝的在網路世界輕而易舉,但必須顧及現實情況及實際年齡的限制行事。

  總結而言,當大家提倡天下大同的理想的同時,不論你有幾多學識、有幾繁忙或國家有幾亂都好,投入了這個大染缸,對於這種責任大家都洗脫不了。既然有時間對著論壇的,何不花多一點心思,花多一點時辰,為聯盟的神聖工作踏出第一步呢?反而跟那些政治囚徒日日夜夜都提倡抄誰人趕誰家這等沒意義的工作,又有何得益呢?最後,警告明齊皇帝,要麼下台,要麼好自為之,不要再為禍人間,令華盟各國人流進一步萎縮!

以上專欄純為筆者的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黃名帝國內閣廣播署公共報業局製作
如有任何投訴或查詢,歡迎到公共報業局賜言,謝謝!
版權所有,如要轉載,必須與本局聯絡及申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