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高宗(仁風)朝史
[打印本頁]
作者:
yinghey
時間:
2009-11-8 12:16
標題:
高宗(仁風)朝史
高宗在2005年3月14日由迎希改元為仁風,開啟新的仁風朝,亦是君主立憲制的成長期。雖然立憲制是希望令國家更昌盛,但改制以後,竟墮入了動盪不安的情況,令高宗大為頭痛。
乙酉暴動
乙酉暴動起於迎希二年十二月廿四日至仁風元年三月十九日(2005年2月2日至2005年4月27日)結束。事緣一名叛亂分子111在本都生事,引起政府關注。後來111更在迎希三年二月(2005年3月)建立紅名政權。皇上列其為滋事份子,並不予承認紅名政權。到了仁風元年(2005年),事情越來越亂,更一度發生暴動,臣民情緒激進,並要求111下台。皇上於仁風元年二月十六日(2005年3月25日)下令軍部徹查事件。其後,在紅名政權亂事背後,黃名政府內部同時發生人事上的鬥爭,令到國家亂上加亂,整整持續兩個月。
宣佈退位
仁風元年正月廿九日(2005年3月9日),高宗宣佈可能在仁風二年(2006年)退位。黃名臣民聞之消息後奏請收回成命,但高宗仍未能決定退位與否,只宣稱會按情況退位。高宗退位原因,是想退下身份到各個部門工作,對比在位時會較為自由,故有退位之意。不過在乙酉暴動加劇之後,便決定於2006年1月29日退位。
肅清運動
仁風元年二月(2005年3月),乙酉暴動尚未結束,紅名政權的威脅尚未解除,但暗湧隨即又來。有生事者乘機在黃名帝國與紅名政權之間得利,冒紅名政權首領名義到黃名帝國的皇家留言板生事。經皇上調查後,發表高宗訓政,史稱「乙酉訓政」。而軍部同時發表新政策文件,進行清黨行動,史稱「肅清運動」。
國政院籌組
仁風元年二月十六日(2005年3月25日),第一屆國政院(國會)籌組。該屆會分為四個管理委員會,十六個議席全由君主委任,並提早於二月尾(2005年4月)開始運作。是次成立國政院,目的是君主權力進一步下放的表現,同時是邁向民主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上訴事件
國政院正式運作後,轄下的人事管理委員會正式審議第一號法案。法案內容是有關第三期裁員計劃,當中被裁的包括格格部美白格格,康雯格格,內閣司法部長及郡王部悅詩郡王,法案在仁風元年二月廿六日(2005年4月4日)通過,經高宗簽署後在四日後(4月8日)執行。由於康雯格格以謀反罪革職,康親王認為人管會的審核結果並不合理,於是決定上訴。仁風元年三月初二(2005年4月10日),國政院接受上訴,並成立上訴訟裁委員會,等待聆訊。是次事件導致康親王府分裂,以康凝格格為首及康親王為首的兩派爭論不休,令黃名政府處於動盪狀態。同日,高宗凍結國政院的工作,待事件結束才解封。由於事件在乙酉暴動期間發生,加上上訴令國家進入緊張狀態。仁風元年三月十九日(2005年4月27日),高宗終止籌組上訴訟裁委員會,並恢復康雯格格身份及恢復請辭的格格身份(宛屏除外),乙酉暴動正式結束。是次事件,史稱為「乙酉暴動上訴事件」。
國會重組
仁風元年三月初五(2005年4月13日),高宗重新委任三名國政議員空缺。遞補原因,有三位格格-康潁,康渝及宛屏在上訴事件中請辭,引致國政院在籌組後不久便出現空缺。這次事件,直接阻礙了國政院的發展,亦窒礙了君主立憲制的施行。
外交修好
仁風元年二月卅日(2005年4月8日),神原帝國復國。雖然乾巧是黃名政府醇親王,復國本有違規矩,但高宗則反加支持,並打算重派外交公使。仁風元年三月初七(2005年4月18日),高宗在新聞部另設<<大民生報>>,專門報導神原國的新聞,顯示黃名政府積極重修兩國的邦交。
康府分裂
由於上訴事件所影響,主人翁康親王府內部已分裂成兩派,在乙酉暴動期間一度有磨擦。雖然高宗平息事件,但避免紛爭再起,於仁風元年三月十七日(2005年4月25日)下旨將康親王府分家為二,原有的康親王府由康親王管理,而分出的康王下府(成員有康凝,康頌,康渝,康潁四位格格)由晞龍郡王暫時管理。至三月廿八日(2005年5月6日)才恢合併歸一。分家三日後(4月28日),康凝格格脫離康府獨立;廿二日(4月30日),康慧格格因牽涉司法案件而領罪請辭,一時強盛的康親王府宣告沒落。
首次民事審訊
仁風元年三月廿一日(4月29日),晞龍郡王控告康慧格格以下犯上及譭謗罪而需要政府開庭審訊。高宗在偶然下委任康潁格格為臨時首席法官,最後康慧格格罪名成立,被判充公黃名國內的財產。這次審訊,是黃名開國以來第一次審理民事案件,開啟了民主及表現法律精神的風氣。
黃名帝國憲法生效
首部君主立憲制的憲法-<<黃名帝國憲法>>於仁風元年三月廿三日(2005年5月1日)執行,共廿七章,一百八十四條,取代已過時的<<皇帝高規>>。
四月革命
乙酉年夏季季期前的一段時期,高宗舉行四月革命運動,以「勤快、團結、抗敵」為口號。臣民除了可借招收新成員直接可以升職外,若自薦或推薦出任內閣任何職務,亦得到升職的回報。此外,高宗更積極改革國政院的漏洞和人事問題,實行依法治國,待軍部在夏季季期掌權前鋪路。但事與願違,臣民並沒有理會,四月革命最終失敗。仁風元年四月廿二日(2005年5月27日),四月革命結束。
本都宣戰
仁風二年四月廿四日(2005年5月29日),高宗再度訓政,回應已離臣民,並向泥水幫及新成立的國家宣戰,史稱「本都宣戰」。
第二次國政院停工
仁風元年四月廿六日(2005年6月2日),高宗簽令暫停第一屆第二回國政院的運作,並在六日後(6月8日)提早輪換初六(6月12日)屆滿的第二回成員,是繼乙酉暴動後第二次停工。
立儲失敗
仁風元年五月初一(2005年6月7日),高宗擬定儲君的人選,並打算再兩天後公佈。翌晚,軍部及地方政府聯署上書,反對高宗冊封儲君。因為高宗立儲之決定十分草率,地方政府官員更指應咨詢軍部意見才再進行冊封,以免再出現乙酉暴動這類事件的失當。仁風元年五月初三(2005年6月9日)上午,高宗讓步,並下令擱置立儲。
廢資政長
仁風元年五月初三(2005年6月9日),高宗以「龍親王部今後只領台諫之職份,故內部不應厚此薄彼,無須分長分序」為由,廢除悅龍親王資政長之位,但保留封號,是龍親王部內閣制設立兩年以來,首次被直接廢除職權。換言之,龍親王部的地位在這時開始結束。
君臣不和
仁風元年五月十六日(2005年6月22日),高宗與悅龍親王政見再次出現分歧,因而引起決裂。仁風元年五月廿六日(2005年7月2日),悅龍親王辭去龍親王一職,改任軍部中央司令,並對仁風朝的不滿發表講話,令到君臣不和加劇。高宗帝回應有關事件,宣佈提前退位。事件令到國民出現大恐慌,因而發起團結運動,支持實幹,希望藉以挽救仁風朝留下的政治危機。
內閣重組及解散國政院
仁風元年五月廿七日(2005年7月3日),高宗下旨解散第一屆國政院及重組內閣,新設置公共關係部處理對外事務。另外,更將龍親王部易名元老院,但因名字過於嚴肅及老化,故保留龍親王部原銜。至於第二屆國會的名單,則於當日未有公布。
保衛黃名運動
在君臣不和事件混亂不堪的時候,泰親王發起保衛黃名運動,並受高宗委任為內閣公共關係部行政主任及皇家內務府祕書長,權力僅次於軍部中央司令及內閣首相,成為黃名政府新的領導層。
外交風波
仁風元年五月廿八日(2005年7月4日)晚,晞龍郡王在本都向一位平民榮少介紹我朝資訊時,被一名女子南南挑釁,引起兩人的紛爭。後來神原政府皇帝乾巧加入戰團,導致黃名與神原的外交關係斷裂。翌日,黃名軍部正式向神原交涉,發出最後通牒,而神原政府方面未能自圓其說,反指黃名霸道,加上南南聲稱自己並非神原國民,因而令神原政府的外交上處於下風。而軍部方面,對於這次事件未有停止追究,使兩國陷於僵局。下午,高宗退位,並詔令撤走所有在神原政府建立的所有設施,包括新聞刊物<<大民生報>>停刊及停止支援神原政府的政策協助。
高宗退位
仁風元年五月廿九日(2005年7月5日),高宗李迎希發表講話,宣佈退位。期間引發一陣騷動,但很快便平息。在高宗退位詔議上,包括一份遺詔及一份工作安排,並將六月初一起,改元共享,由軍部及內閣共政,仁風朝就此結束。
總結
高宗在仁風朝時承受極大的壓力,因為政府的勢力不但下滑,面對的人事鬥爭更是束手無策。而為人最大的詬病,便是人民對於高宗做任何事情,不論好壞,都只有批評而未有協助,令到高宗感到心灰意冷,黯然下來。
仁弱無力:高宗到了仁風時代變得仁弱無能,任由臣民的擺佈。尤其在上訴事件中,更造成中央政府左右為難。
君臣不協調:由於孤朝的影響,高宗將很多的工作都歸於君主承擔,導致身心疲累。加上臣民的不合作,演變成乙酉暴動及上訴事件等事,當中大部分多屬於公報私仇。而部分臣民指責高宗的角色地位含糊不清,不尊重君主之位,最終觸發君臣不和事件。
推行過急:而多項政策,高宗又推行過急。包括國政院制度等,都令臣民未能適應及無所適從。而高宗又未能清楚向臣民解釋及交代有關政策及工作,終使仁風朝的力量走下坡。
新舊衝擊:因為立憲改革全面推行,引致部分舊臣民不支持新政,與支持新政的臣民造成對立的局面,導致仁風朝晚期一片混亂。
總括高宗在位一年零十個月的日子,當中亦曾創出輝煌的仲夏改革。但到了晚期便開始不思進取,很多事情顯得有心無力,因此造成仁風朝這個污點。
歡迎光臨 黃名帝國 (http://localhost/2009/)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