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曆2009年2月20日 黃名周報 農曆延興已丑二年正月廿六日 觀音開庫 -------------------------------------- 【新聞版】 頁2 大唐華文會皆空談 無一成員國願參與 華夏聯盟領導無方 發展之路無門可達 聯盟危機一再加深 解散可能未必排除 華夏聯盟在新春期間舉辦的華文會未有任何國家的參與,就連籌備及協辦的大唐一統論壇對活動的過程稍有微言。有國家對事件冷眼旁觀,亦有國家因為假期而無法派人參選,導致活動不能夠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在籌備工作及時間點上的掌握亦成為了是次活動不順利的因素,導致盟主國及協辦國顏面盡失,正暗示著華盟的威信及地位已響起警號,解散的危機逐步逼近。 〔本報訊〕華夏聯盟(以下簡稱華盟)一直以來以「為促進華盟成員交流」的姿態聯合各國,但於外交上的政策進展存在著不明朗因素,行政內部不具透明度亦為人詬病。自和平邦聯的競爭令到這個千瘡百孔的聯盟有欲重振雄風,於是特意舉辦了華文會這個文化歷史活動,可是情況並不如人意。 華盟就在新春前後,成員國「大唐一統論壇」協辦了首次的「華夏文化運動會」(華文會)。是次的宣傳行動可謂盛況空前,但經過數日以來的活動參與,本報驚現「華文會」幾乎鴉雀無聲。在場參與的大多都是盟主大清帝國的官員,其他國家及民間的參與度少之又少,情況甚為難堪。 本報就這次盛事訪問了大匽帝國的君主明齊。他表示,大匽雖然身屬華盟一員,但因太多建設需於國內辦理,無法派出官員參與活動。明齊又指華文會這項的策劃,確實有加強華盟各國之間的互信。至於關於大匽為爭奪申辦華文會時,不獲成員國信任而失敗則表示;他們其實並無心去申請,並重伸因國內建設太多,辦理需時,根本無法派員參與其中。他一直希望大唐申請成功,並表示日後若有機會,大匽必定會積極參與和申請。 我朝方面,因為時值國家假期,加上收到通知的時間過於倉促,故此只派出外相太輝王出席開幕禮。對此,首相建議華盟在舉辦活動時,要加入各國的其他因素,以及時間點及主題方面有更完善的配合。 活動過後,華盟的威信及地位的危機再一次受到考驗。其《華盟約章》中幾乎只在維護盟主國權益,對華盟成員國卻一直未有積極的協調,所謂的援助計劃並沒有為到成員國解決問題。反映出其內部力不從心,可謂一個外表甚美,實制上是形同虛設的「空殼」。 三上三落國際笑話 小時之內存廢數回 復興之路遙遙無期 臣民回巢鞭長莫及 北明政府再有更替 中華帝國新名示人 北明政府在本月初恢復運作不久,馬上又傳出更替國號的消息。短短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之內三度更改國體,不但成為了國際笑話,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大臣存廢一小時的連場好戲。多國就著北明政府的事件議論紛紛,亦成為了華夏聯盟新盟主大秦帝國的一道高難度考驗。 〔綜合報導〕北明政府自從正統及和平邦聯事件等影響下關站整整一個多月,終在正月初九(2月3日)以「大明民國」的國號恢復運作,由前和平邦聯議長洛伊出任首位總統。大明民國曾經發下警告書予大清帝國,但不得要領,在國際事務上亦未有任何的影響力及注意力,形勢孤立的國度更顯寂寞。正月廿五日(2月19日),大明民國突然消失,改以恢復大明帝國示人。總統恢復君主的身份,重用「弘治」年號,並任用宇文神顯為外交大臣及委任安平職務。不過,安平在短短一小時內一共收到三次存廢的聖旨。第一次在亥時時份,被任命;到廿六日子時初因未上朝被廢,但朝廷又在子時中再度恢復安平的任命,刷新了在任最短的官員的紀錄。直到今日為止,北明政府再度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君主改名「袁世凱」,年號「洪憲」,以新形象示人。 多國對於事件均議論一番,形容是次大明政府的三上三落不但是一場小丑戲,更成為了國際輿論的大笑話。由於各國人民對於大明帝國的歷屆領導人不為討好,故此中華帝國的存在,亦不會對該國心存希望。在大明帝國的舊臣民方面,至今仍未收到任何最新的指令要求回國,亦有國民對於中華帝國的出現已採取死心的態度。中華帝國不論在人才或國情上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黃名不改變立場 我朝內閣對於中華帝國的成立不感意外,但原有對大明民國的政治立場,將會過度至中華帝國繼續生效。首相敬親王表示,內閣不論對大明帝國、大明民國或後來的中華帝國的立場,一貫以領導人不變的情況下而維持,除非現有的中華帝國的領導人已非原有人士,否則拒和拒交拒戰的態度會依舊存在。最近亦傳出我朝的公共報業局傳訊總監源希有可能已回歸中華帝國之事,敬親王回應時指,暫時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源希已歸中華帝國協助。若果他確有回國出任職務,必須向我朝申報即可。根據最新的內閣對大明民國的制誥列明,我朝不反對臣民到大明民國擔任官職,但必須向內閣申報便可。至於會否因為臣民擁有大明民國官職而被歧視或隔離,現暫未有相關的措施,國內亦未有出現相關的情況。內閣及本報會繼續留意中華帝國的情況,將第一手消息向大家報導。 |
| 歡迎光臨 黃名帝國 (http://localhost/2009/) | Powered by Discuz! 7.2 |